加载中⋅⋅⋅

花蕊夫人生平简介 花蕊夫人死因之谜她最后是怎么死的

古人从不吝惜对美丽女子的溢美之词,在深邃且有着无穷韵味的句段中,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就经常有人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美貌的女子。花蕊夫人,一个美丽的名字,正应了那句:“此女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三位被称作花蕊夫人,这几位女子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能诗善赋,多才多艺。有关她们的事迹,多散见于五代至两宋的各种史籍之中,因其所处时代相同,且又均被称为花蕊夫人,她们的身份、事迹至今仍有许多疑谜。由此可见,花蕊夫人竟成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史上”共有3位花蕊夫人。第一位:前蜀主王建的妃子,徐姓,史称“小徐妃”,也号“慧妃”。第二位: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费姓,或徐姓,也有人称之为“慧妃”。第三位:南唐主李煜的妃子,姓氏不详。 前蜀花蕊夫人,为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约883——926),成都人,宫中号为花蕊夫人,因其姐也为王建妃,故亦称小徐妃,姐妹皆受宠幸。其姐子王衍(世称后主)登基后封其为翊圣皇太妃。花蕊夫人与其姐交结幸臣,纳贿干政,导引后主荒戏失政,后与王衍皆被后唐庄宗所杀。王衍少不更事,一天到晚陪侍两位徐妃游宴贵臣之家,或周览蜀中名山寺观。而大、小徐妃更是结交宦官卖官鬻爵,弄得不成体统,后唐庄宗乘机灭掉前蜀,这位花蕊夫人是不值得称道的。 后蜀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一个歌妓出身的贵妃。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青城(今四川灌县)人,貌美如花蕊故称为“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她可能被虏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花蕊夫人的美丽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后蜀国王孟后主的妃子花蕊夫人很喜欢芙蓉花,孟后主就为美丽的花蕊夫人在城里城外种满了芙蓉花。 孟昶妃花蕊夫人最有名的故事,是那首坊间流传最广的《国亡诗》(又称《述亡国诗》)。孟昶之后近百年的宋人陈师道,在他的《后山诗话》中记录了这个故事:“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备后宫。太祖闻之,召使陈诗。”于是花蕊夫人吟出了那篇传诵千古的《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但是,此事的真实性,却遭到了众人的质疑,在各种正史中,均没有发现赵匡胤当庭召花蕊夫人作诗的记录,故《国亡诗》很可能是好事者移花接木,将王衍故实安到花蕊夫人头上,关于花蕊夫人,附会到她身上的民间想象太多了,人们同情花蕊夫人的遭际,因为被好事文人记录到笔记小说中,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最后一位花蕊夫人,据传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但是因为其史实不详,我们对于最后一位夫人的事迹也不得而知。谈及到这几位花蕊夫人的死,也是扑朔迷离,花蕊夫人就像是一个传说,似真似幻地流传在人们的口中。 史书没有交代花蕊夫人是何时死的,也没有说她是怎么死的,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野史笔记中的零星记载。据孟昶之后百年的宋人王巩《闻见近录》记载:赵匡胤和兄弟赵匡义在后苑宴射,老赵举起“巨觥”让光义喝酒,光义不喝,老赵还是要他喝。光义四顾庭下说:“要金城夫人亲自折一枝花来,我就喝。”于是赵匡胤命金城夫人去折花。赵匡义借机“引弓”将金城夫人射杀。尔后,“再拜而泣,抱太祖足曰: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据说赵匡胤没有责怪他“饮射如故”。北宋末年蔡的《铁围山丛谈》明确点明:花蕊夫人归宋后,赵光义也十分喜爱她。一次从猎后苑,花蕊夫人在侧,赵光义“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 两则记载大同小异,不为美色所惜的态度在宋朝君王的身上体现出来,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个两个记载不但人物对不上号(太子根本就不在皇宫),事件也不对(皇后来时,太宗从府邸赶来皇宫),也没有任何记录说赵匡胤册立了花蕊夫人。这则轶事细究起来,有几处破绽,赵匡胤“敬畏生命”,一生不妄杀一人,怎么会在心爱的美人被人射杀后“饮射如故”?其二,赵匡义虽然是老赵亲兄弟,而且二人感情很深,怎么就敢“引弓”射杀皇妃?其三,这么大一场变故,而且又是“宋太宗”所为,在后来的《太祖实录》中为何不见记载?由此可见,此事多半是后世人编造的。 花蕊夫人像雾像风又像雨,飘忽在历史的长河中。与花蕊夫人相关的那一篇篇故事,一段段传说,注定都是文学史中传诵久远的经典。

严武简介 他和杜甫的关系?

严武,字季鹰,华州华阴人。唐朝工部侍郎严挺之之子,唐朝将领,曾大破吐蕃,以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严武是一个武将,颇爱武功,但对诗歌文学笔墨之类的也十分感兴趣。 严武生性豪爽,本质上却也暴躁易怒,视人命如草芥,他八岁时,其父亲偏爱府中的小妾,忽视了自己的妻子,严武看自己的母亲忧愁不已,直接提起铁锤就去把小妾给砍死了,才八岁的孩子,就有自主意识杀人了,小编有些细思恐极。古代的女子,特别是妾,真的是没有人权。严武砍死了小妾之后,还责怪自己的父亲:“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他的父亲被他弄得很没面子,但毕竟是自己的嫡长子,还是宽容地放过他了,不过就是想禁止他学武,免得闯祸。但是屡次禁止,都被严武破解。 后来,严武直接去参军,从基层做起,由于其才能,声望爬升得很快,安史之乱后,严武随肃宗西奔,参与了灵武起兵,随后陪驾到凤翔至长安。严武抵御外患的本领高强,公元764年七月,他率兵西征,出征的原因是当时的成都尹职的高适,治蜀力不能支,里吐蕃内犯,攻陷陇右,直通长安。蜀郡西北部的松州、维州、保州等地都被包围,后来终于陷落。 七月他率兵出征,九月就破吐蕃七万余众,拿下了当狗城(四川理县西南),十月又拿下盐川城(甘肃漳县西北)。同时遣汉川刺史崔旰在西山追击吐蕃,拓地数百里,与郭子仪在秦陇一带主力战相配合,终于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 经此一役,使他名声大震,爱好诗歌的他还专门写下了记述这次战争的一首诗——《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说明敌军已经进犯边关的形势;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总之全诗信心满满,杜甫称赞这诗说:“诗清立意新。” 杜甫专门称赞他?那么严武和杜甫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严挺之和杜审言是故交,渐渐地两家也就成了世交,两个人的儿子之间的关系也必定不错。杜甫来到成都之时,严武颇为高兴,这个世交的文才他是清楚的,可惜仕途不顺,何不帮他一把,但是这时候的杜甫早已有归隐之心,但严武还是经常带着仆从和酒肉去看望杜甫,杜甫写道“竹里行厨洗玉盘,花间立马簇金鞍。”严武邀杜甫作其幕僚时写道:“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鵔鸃冠。”大概意思就是劝杜甫不要单纯以文才自恃,应该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当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杜甫耐不住好友的多番邀请,再加上以前被贬的好友们也开始重新入仕,于是他也就跟着潮流进了严武的幕府。但是此时的严武已经不是年轻的那个了,多年在官场沙场打滚,已经彻底地蜕变为一个政客,手段果决,排除异己。杜甫见此情形之后,深感疲倦,于是多次请辞离开幕府。但是严武不开心了啊,而且据传两人关系不好时,杜甫在一次酒后失言,指着严武的鼻子骂,发泄自己对好友变了的不满。严武暴躁易怒,差点将杜甫给砍死,还好其母亲及时到来,但毕竟是好友,酒醒之后,气也就消了。 但是关于严武的易怒,还传有一件事情,他在四川任职时,梓州刺史章彝犯小事,严武竟用棍子将其打死。对于自己的儿子,常母是了解很深的,她经常担心其子骄暴被诛,甚至连坐全家。永泰元年,严武以四十岁暴卒。死后,其母泣曰:“我不担心会沦为官婢了。”连自己的母亲都对他的行为有些恐惧,其暴怒性子可见一斑。

隋唐英雄中罗士信与李元霸谁武功更厉害些?

在《隋唐演义》中,出场的好汉很多,排名也很多。通常见到的有“金银铜铁八大锤,四猛四绝十三杰”的说法,另外还有诸如“十八杰三绝四猛三怪”、“四猛十六杰”等许多版本。其中“四猛”、“十八杰”是这些排名中的主要元素。“四猛”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罗士信、来护儿、新文礼和秦用。秦用是秦琼的义子,使一把八棱紫金降魔杵,人们又叫他大锤公子,后来被宇文化及暗算而死。其实在“四猛”的排名中,另一种说法第四猛是王伯当。,把秦用排在了四大锤之中。新文礼用的一把兵器,据说有两百斤重,坐骑还和别人不一样,是一支金眼骆驼。后来他设计害死了裴元庆,被瓦岗寨的众将砍成肉泥。来护儿是隋朝的名将,隋文帝三次征讨高丽都有他的份,立下赫赫功勋。 第一名罗士信就更了不得了,他是四猛之首。据称他使一把铁枪,没什么枪法招式,全靠力气大。普天之下只有李元霸是他的对手。两个人曾经交过一次手,打了很久,李元霸用锤子卡住了罗士信的铁枪,两人较力,反反复复拉锯了一会,谁也胜不了谁。这时,号称“一绝”的罗松上前,挑开了两人,罗士信和李元霸双双倒地晕了过去。后来李世民在乘之战时,罗士信替王君廓守城,率两百人进入被刘黑闼重重包围的乘县城。没多久城破,罗士信被刘黑闼杀死。罗士信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武将,在小说和电视剧《隋唐演义》中都有出场。他出生于齐州历城。最初的时候,他是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的部将,跟着他一起征讨各地起义军。后来归降了瓦岗寨,在和王世充的叛军交战的时候被俘,后来因不满王世充的无耻,又归降了唐朝。他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乘之战时,被叛军刘黑闼擒杀。 李元霸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儿子。在小说《说唐演义》中,他是隋朝十八条好汉之首。他双手使一把大锤,英雄无敌,力大无穷,后来杀死了宇文成都,遭到天谴而亡。李元霸和罗士信交手,小说中被成为“一猛一杰会一绝”,两人打得难解难分,不分胜负,后来李元霸用双锤卡住了罗士信的武器,开始两人较力,但是两个人的力气也在伯仲之间,谁也没有办法胜得了谁。这时,罗松上前,用大枪把两个的兵器拨开,使得罗士信和李元霸两个分开。李元霸从马上掉了下来,而罗士信的脑袋碰到了石头,一时间,两位豪杰双双晕了过去。也就是说,这次交手没有分出胜负,谁也胜不了谁。在小说中,李元霸是十八好汉之首,罗士信是隋唐四猛之首。从两人的较力中得知,力气不相上下。但是李元霸师出袁天罡,锤法精湛,而且小说中罗士信是个傻子,所以武艺上来说,是李元霸稍微胜出。但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是不想让两人分出胜负,不过以个人观点认为,应该是李元霸稍强一些。 罗成是《隋唐演义》、《说唐》等历史演义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小说中他是燕王罗艺的儿子,名列天下好汉第七位。他被人称为“冷面寒枪”,只因他皮肤白,而且比较冷峻,不苟言笑。他跟随这程咬金等人在瓦岗寨起义,上山都大破杨林的一字长蛇阵。之后瓦岗寨解散,罗成投奔了王世充,不久又再次投奔了李世民,封为越国公。罗成的形象,可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赵云相比。在小说《说唐全传》和《大唐秦王词话》中,罗成随李世民在乘与刘黑闼军的叛军战斗中,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算计,在淤泥河被敌军射杀。罗士信,是隋唐时期的著名武将,起初是张须陀的部将,后来归顺瓦岗寨,在和王世充的战斗中被俘,但不久又投奔了李世民。在李世民的麾下,他南征北战,立下许多战功,之后在李世民和刘黑闼的乘之战中,乘城破后,被刘黑闼俘虏后处死。 综上所述,罗士信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而罗成是虚构的。一般情况下都被认为罗士信是罗成的原型。在明代的小说《大唐秦王词话》中,罗成的字就是士信,也就是说罗成便等于罗士信,而罗成在和刘黑闼之战中阵亡,不过也并没有提到他就是罗艺的儿子。明代袁于令小说《隋史遗文》和《隋唐演义》,以及《兴唐传》中,不仅有罗成,还有罗士信,不过罗成没有死,但罗士信却提到在和刘黑闼的战争中阵亡。在大部分的小说中,要么罗成和罗士信的经历分开而述,要么就是两个人的经历合二为一。但主流观点认为,罗成的原型是罗士信,是不用置疑的。 在《隋唐演义》中,罗士信是山东济南人,小的时候父母就全都死了,被王君可收养。王君可给他起名叫做罗士信。之后和秦琼结识,并认他为义弟。据说罗士信走路很快,可以比得上飞驰的骏马,而且水性也不错,最主要的是,他天生神力,打仗的时候勇猛无比。罗士信是步将,许多马上的将军都被他挑于马下。他使一把镔铁霸王枪,被人称为“今世孟贲”。孟贲是战国时期的勇士,力可分牛,罗士信也毫不逊色。据说有一次,他看到两头牛在角力,就上前劝架,结果牛完全不听他的驱使,他在恼怒之下,一用力就把牛角给折断了。小的时候,罗士信是以放牛为生,经常在玩耍的时候,用小石子射飞鸟,久而久之,就练成了“飞石打鸟”的绝技。 在投奔大唐后,他两战来护儿,火烧济南城,在潼关的时候,还把“花刀帅”魏文通活捉了,金堤关一战中,擒住了伍天锡,可谓是战功彪炳。他和隋唐“十八条好汉”之首的李元霸单挑,两个人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后来李元霸用锤夹住了罗士信的铁枪,想把他的铁枪抢过来。但是两人较劲之后,依旧分不出上下。后来,罗松上前挑开了两人的兵器,李元霸和罗士信双双倒地,昏死过去。乘之战,叛军刘黑闼的大军围困了王君廓,李世民令罗士信去接替王君廓守城。罗士信率200人马突入城内。但由于大雪封路,李世民无法进行有效的增援,导致乘县城陷落,罗士信被刘黑闼活捉后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朝至今多少年 商朝距今多少年

  商朝是夏朝灭亡后建立的朝代,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历经五百余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那么夏朝距今多少年?带着疑问,下面就跟随中国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商朝距今多少年?   1600+2016=3616年   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历经五百余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夏朝只是中国传说中的朝代,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历史上夏朝的存在,因此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应该是商朝。并且按照他们所定的文明标准,中国的文明史最多只能从商朝的盘庚迁殷算起,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史其实只有3000年,而不是中国学者所说的5000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之前,这些学者同样认为商朝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学者再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了。偃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成果对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在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以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以青铜器闻名的三星堆文化,也创造了不亚于中原商朝的高度文明,距今有4000年之久。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其他部落消灭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后都城西迁,仍称亳(今河南偃师)。   商汤立国后,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起来。商汤死后,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无德被伊尹放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并还政。后世权臣废立皇帝称「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奴隶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以上是商朝距今多年的详情,如你想了解更多商朝历史,敬请关注!

夏桀攻蚕丛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夏桀为何要攻打蚕丛?

你知道夏桀攻蚕丛之战么?夏桀攻打蚕丛约发生于16世纪。那么,蚕丛是何许人也?夏桀为什么要攻打蚕丛?揭秘夏桀攻蚕丛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通常汉族传统衣服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和v(两地于今四川西昌一带),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

罗士信与宇文成都相比谁厉害 罗士信VS宇文成都

罗士信擅长使用镔铁霸王枪,主要有力拔牛牯、 飞石打鸟、夜辨蚊三个绝招。而宇文成都擅长使用凤翅镏金镗。力大无比,坐骑是赤炭火龙驹,是一个铁屑汉字。那么,当罗士信遇到宇文成都,两人究竟谁更厉害?两人打仗起来,谁会赢? 小说《隋唐演义》中,宇文成都是隋唐第二条好汉,虽为奸臣宇文化及之子,但行事光明磊落,从不耍奸诈计量,算得上一条好汉。但其家世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最后在与宿敌李元霸的决战中被杀。 罗士信,是隋唐演义中“四猛”之首,力大无穷,是唯一能与李元霸匹敌的人。秦琼的干弟弟,为人头脑简单,浑浑噩噩,但极重情意。 隋唐演义中,有这样的评价,就是“四猛三怪”。四猛”是那四猛?头一猛金狮猛奔罗士信,恨天无把、恨地无环,长中一把铁旗杆,连李元霸也畏惧三分。第二猛铁枪将来呼而。第三猛活吊客王伯超;第四猛火龙神君夏逢春。由此,罗士信比李元霸要厉害一些,但是也不会太高出太多。两人实力相当,同时罗士信要稍稍的高出了那么一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煜为什么成了亡国之君

导读:名将林仁肇一死,南唐如失长城,朝中再无人能敌宋军。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光着上身)出降,南唐遂灭。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公元964年除夕,后蜀帝国皇帝孟昶心情大好,亲笔在钉于屋门两侧用于驱鬼避邪的桃木板上题下了两句吉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通常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文采飞扬的孟昶自然就是春联的“专利持有人”。 不过,这个故事还没完,一年后,大宋帝国灭掉了后蜀,宋廷派到成都的第一任地方长官正是一个叫吕余庆的人。另外,宋太祖赵匡胤自大宋建立(公元960年)就将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身居蜀地的孟昶在题写春联时也许并不知道“长春”乃宋之“圣节”,而据说后蜀降宋这一天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历史上第一副春联竟然同时又是一双谶语。 蜀道险远,所以蜀地天然与中原相区隔,内外沟通殊为不便。也正因如此,一遇分裂乱世,蜀中便会有独立政权产生,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 治”的说法。唐末,“起自贼寇”的军阀王建割据两川三峡之地,建立了蜀国,史称“前蜀”。 由于中原战乱不已,很多士人名族逃入四川避难,为王建所用,经营 着“沃地千里”的前蜀很快成为一个强国。但王建死后,他的继承人王衍是个无心理政的“文艺青年”,终日只沉溺在游山玩水、花天酒地当中,有“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的名句。还留下了一首著名的《醉妆词》: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如此浮艳的辞句出自一位帝王之手,不难预见他的国家将有怎样的命运。王衍在位只七年,前蜀于公元925年被后唐所灭。又经过九年乱离,被后唐朝廷封为蜀王的孟知祥在公元934年趁后唐内部皇位争夺之机自立大蜀帝国,史称“后蜀”。孟知祥称帝没几个月就病故,他十六岁的儿子孟昶继位。 孟昶这个名字被后世提到时总是会跟一物一人联系在一起:物是七宝夜壶,人是花蕊夫人。联想力好些的人还会马上悟到此物和此人都是孟昶在床上用的,自然也都是他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明证。其实,孟昶初登帝位时,立志吸取前蜀败亡的教训,整顿吏治、举贤任能、廉俭持国、励精图治,使后蜀很快走向繁荣富裕,颇显出了一位少年新帝的英明,深得 蜀中民心。 公元941年,孟昶手书《颁令箴》颁行全国,以告诫诸郡县的官吏。此文一出广为流传,国民争相传颂。多年以后,宋太宗从中摘录出四句作为大宋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字就是《戒石铭》。自宋开始,每个府州县的衙门都要立戒石于大堂前,戒石朝南的一面刻有“公生明”三字,向北的一面便刻着这四句,衙中长官坐堂理事,从坐北朝南的大堂里一抬眼就能看见,以提醒其秉公办事,为民着想。 孟昶在四川当皇帝的三十一年间,中原正乱成一团,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直至大宋,政权不断更迭,加之契丹蛮族不时侵扰,生灵涂炭。而后蜀却几乎没有任何战事,不见烽火,不闻干戈,五谷丰登,安享太平。所以在四川的各种逸史杂记和民间故事中,对孟昶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宋人修史时只说他荒淫无度,无非是为了标明宋灭后蜀的合理性。 但长期的太平繁荣,也确实变成了后蜀走向灭亡的前奏。宫廷中的日日笙歌、夜夜美酒,把曾经的壮志豪情消磨殆尽。三十多年的太平日子足够一个国家成为富足 之邦,也足够一个政权腐败变质。当政中后期,孟昶已经完全安于享乐,沉迷声色,比前蜀王衍更有过之。受其影响,整个后蜀朝廷也日渐奢靡,挥霍无度,只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 传说孟昶的七宝夜壶是用金、银、珍珠、美玉、钻石、翡翠及玛瑙装饰而成,精美无比。据载宋军攻占后蜀后,这件宝物被运回宋都,宋太祖赵匡胤看了十分生气地说:“一把尿壶都要搞成这样,如果是食器要搞成什么样!奢靡到如此程度,怎么能不亡国!”命侍卫将其砸碎。就是这则记载让这把夜壶进入史册流传后世,名气与孟昶本人不相上下。其实这个小故事很可能经过了文学手法的处理,其主要意义在于歌颂赵匡胤的圣明,至于孟昶是不是真的每天在被窝里塞这么个东西,显然 无从考证。 相比而言,花蕊夫人的故事似乎更可靠,至少更可考。因为这位美人自幼能文,尤长于宫词,有不少作品传世,差不多可以算作一个女诗人。其宫词的特点是用语浓艳,所描写的宫中生活场景极为丰富。这些作品对后人启发很大,所以后世关于这位美人与孟昶在宫中那些奢华淫艳生活的描写往往不厌其详,添油加醋。 不过,花蕊夫人最著名的一首作品并非宫词,而是在孟昶死后完成的。公元964年末,大宋以五六万的兵力向后蜀发动进攻,而只顾与花蕊夫人夜夜逍遥的孟昶胡乱任用一干无能将领,空有高山险关却根本无力阻挡宋兵的长驱直入。宋军很快攻至后蜀首都成都,城中十四万守军竟不战而降。 孟昶在国破之时曾经叹道:“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自大宋出兵之日算起,只六十六天,后蜀即告灭亡。孟昶入汴梁被封为秦国公,七天后暴疾而死(一般认为实是被宋太祖毒死)。孟昶死后,宋太祖召见花蕊夫人并命其侍宴,因知其能诗,席间便要她来上一首。 花蕊夫人随口成诵,就有了这首《国亡》诗: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此诗道出了深切的亡国之痛,却又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征服者的仇恨,甚至连敌意都没有,一句“妾在深宫哪得知”也可以摆脱对女色亡国的指摘。这首诗不光能证明花蕊夫人的文学才华,更能证明她的精明通透。宋太祖大悦并深深为之所动,这位美人于是又成为了另一座深宫里的宠妃。

称霸两川,王建成都称帝

王建,许州(今河南舞阳)人,字光图。年轻时是个无赖之徒,杀牛、偷驴、贩卖私盐,在百姓眼里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大家都很讨厌他,正巧他姓王,又排行 第八,所以乡里人给他起了一个不好听的外号:贼王八。虽然名声极坏,但王建的相貌却很出众,人也很强壮,在战乱时期,他也和其他人一样投军去了,他先参加 了本地的忠武军,等秦宗权重金招募勇士的时候他又投奔了秦宗权,不久就升为队长。 黄巢攻占长安后,唐僖宗被迫出逃,到了蜀地。秦宗权 开始让监军杨复光率领鹿晏弘等将领一起镇压黄巢起义军,击溃黄巢后,杨复光将所率八千军队分成八都,每都一千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命为都将。杨复光死 后,鹿晏弘就率领八都人马到成都护驾。后来,王建和鹿晏弘发生了矛盾,鹿晏弘就领一部分军队向东发展去了,王建比他有点远见,他和晋晖、韩建等人领兵直接 去投靠唐僖宗。正愁无人救驾的皇帝大喜过望,先重赏了他们,然后又将他们率领的军队分为五都,赐号 随军五都 ,让他们归最高统帅观军容使田令孜指挥,田 令孜是个掌握重权的宦官,他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就将王建他们五人全部收为养子。 等长安收复后,唐僖宗又回到了故都,王建等人因为护 驾有功,被任命为禁军的将领,负责宫廷的护卫。当初投奔唐僖宗这一步算是走对了,王建在皇帝身边积累了很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安定的日子并没有太长,田 令孜因为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利,王重荣便联合河东兵进攻长安,唐僖宗只得再次出逃,先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后又转到兴元(今陕西汉中),王建被 任命为清道使,担负起保护玉玺和唐僖宗的重任。逃亡途中,山中的栈道被火烧得几乎要断了,浓烟中路也看不清了,王建就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为唐僖宗开路。 休息的时候,唐僖宗累得枕着王建的腿就睡着了,唐僖宗醒来后,见王建为保护他自己也没有休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当即脱下御衣赐给了他。 到了兴元,田令孜心里害怕唐僖宗惩罚他,因为他觉得这次皇帝的出逃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就主动提出来去他弟弟西川节度使陈敬宣军中去任监军。田令孜走 后,宦官杨复恭接任了观军容使的职务,王建被他视为和田令孜一伙的人,于是把他调出京城,到外地去当了一个小刺史。王建的任地是蜀地的壁州(今四川通 江),当地是个民族杂居的地方,有个溪洞部落骁勇善战,王建便将他们收归自己属下,扩建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部队,以此为资本,王建又攻下了附近的两个州:阆 州(今四川阆中)和利州(今四川广元),这样他的地盘就逼近了西川的地界。当时的川蜀分为两部分,即东川和西川,东川被顾彦朗控制,西川就是王建养父田令 孜的弟弟陈敬宣的领地。王建想向四周发展,就势必和他们发生摩擦。但他和顾彦朗早在长安一带作战时就有了一些交情,所以无法用兵,王建只好暂时静观事态发 展,等待时机。 没等王建行动,陈敬宣就坐不住了。他非常担心王建对西川构成威胁,就和田令孜商量对策,田令孜不慌不忙地说: 王八是 我的儿子,没什么可担心的,他现在做贼也是迫不得已。只要我写封书信派人送去,他便自会过来投奔在你手下。 正愁没机会发展的王建看见养父的书信,非常高 兴,立刻派人去告诉顾彦朗: 监军阿父来信招我去,我很想去成都看望阿父,只要能在陈敬宣手下得到一个大郡我就很满足了。 王建将自己的家属委托顾彦朗照 顾,就领兵三千出发了。还没等他到成都,陈敬宣就反悔了,西川的参谋李义提醒陈敬宣: 王建乃是一个有虎狼之心的奸雄,一心想夺取他人的土地,等他来了, 公打算怎样任用?他来了也不会长期安居在公的手下,假如让他做名将校,恐怕对您极为不利! 陈敬宣听信了李义的话,下令前方阻挡王建。远道而来疲惫不堪的王建听说后,勃然大怒,领兵就攻陷了汉州(今四川广汉),然后挥师直指成都。到了城下,田令孜上城墙劝慰王建,王建在城下跪下大声说: 现在已经没有归路了,我今天辞别阿父去做贼啦! 王建又派人请顾彦朗来援助他,东川军队到了之后,王建指挥士兵们大举攻城,但成都城墙坚固难攻,苦战三日也没能攻进城内,王建没有恋战,下令撤兵,以汉 州为根据地,向四处发展。后来,王建又一次兵临成都,但这时的顾彦朗怕王建占领成都后对自己也构成了威胁,就出了个主意,他对王建说: 我在军中时,看见 用兵的人如果不用天子的名义,大家就不容易团结。现在我们不如向皇帝奏报陈敬宣的罪行,让朝廷另派大臣来统率,我们一同辅佐他,那样或许能有所收获。 等 宰相韦昭度奉命到达后,陈敬宣又拒绝交出兵权,韦昭度指挥王建和顾彦朗攻成都也没能成功。 王建见韦昭度来也没能如愿,他不愿受管制, 于是劝韦昭度回去辅佐皇帝办大事,陈敬宣只是个小问题,由他自己处理就足够了。韦昭度犹豫不决,王建就使出流氓式的手段:暗中命人将韦昭度的亲信属吏抓住 杀死,然后割碎吃了。却对韦昭度说军士饥饿,要以此为食,吓得韦昭度把印信交给了王建就起程回去了。王建又亲自送行,还和韦昭度洒泪而别。 有了节度使的印信,王建出兵四处征讨,打得理直气壮,在解决了周围的地区之后,王建又率兵来攻已经是一座孤城的成都。在田令孜的说合下,陈敬宣只得出城 投降。王建终于如愿进入成都,他没有饶恕陈敬宣,给他扣上一个谋反的罪名杀死了,就连他的养父田令孜他也没有放过,先是告发他私通凤翔的李茂贞,然后关进 牢房将他饿死。西川已经到手,王建不知足地又打起了东川的主意。但顾彦朗毕竟对自己有恩,况且又帮助他攻打成都,再加上他和顾彦朗有姻亲关系,更让他难以 发兵。但不久顾彦朗病故,他的弟弟顾彦晖继承了他的职位。这时,割据凤翔的李茂贞和顾彦晖结盟,共同对付王建,给王建提供了出兵的机会。于是他发兵进攻东 川,但顾彦晖有李茂贞的支援,王建一时无法取胜,双方对峙起来。 王建一方面发展生产,一方面寻找时机吞并东川,几年后,时机果然来 了。李茂贞和顾彦晖有了隔阂,顾彦晖竟然慌不择路地向王建求救来了,王建忙不迭地派兵出征,在打败李茂贞的军队后,顺便将东川的统治中心梓州(今四川三 台)也占领了,顾彦晖被俘后自杀。西川和东川都到手了,王建的目的终于达到了。王建的军队战斗力很强,纪律严明,所向无敌,有意思的是他的军中还有很多隐 语,比如剑叫做夺命龙,枪叫做肩二,弩叫百步王,箭叫飞郎,鼓叫圣牛儿,锣叫响八。

刘渊称帝,十六国开始

  刘渊,字元海,生年不详,卒于西晋永嘉四年( 310年)。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匈奴汉国的创立者。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曹操分匈奴为五部,以刘豹为左部师居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北),刘豹死后,刘渊代为左部帅。西晋太康十年( 289年),晋武帝司马炎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 生平   刘渊自称是匈奴冒顿之后,《晋书·刘元海载记》载:“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又载,刘渊出生前就有祥瑞出现。魏嘉平年间(249年——253年),刘豹之妻呼延氏去龙门求子,忽然有一条大鱼,顶有两角,跃鳞炫髻进了龙门祭所,久之方才离去。是在,呼延氏作梦,见有鱼变人,十三个月后,遂生元海。元海之名,由此而来。刘渊自托冒顿之后,又编了一套类似刘邦斩蛇的这样一个谶语故事,为日后起事制造舆论依据。   刘渊少年时代,酷爱读书,以当时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大名土崔游为师,遍习《诗经》、《周易》、《尚书》等儒学经典。又博览《史记》、《汉书》和诸子学说。常对人们说:“一物之不知者,周君子之所耻也。”因此,汉化程度很高,颇受当时太原名流王昶、王浑等的器重。稍长兼修孔学,射艺精熟,膂力过人。又生得体貌伟岸,姿仪不凡,深得时人崇重。   魏咸熙年间(264年——265年),刘渊以侍子(即人质)身份留居洛阳。西晋泰始初,鲜卑树几能在凉州起兵反晋。上党李熹建议署刘渊为大将军,发五部匈奴,西征凉州。大臣孔恂说:“元海若能平凉州、斩树几能,恐凉州方有难耳,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遂未成行。齐王司马攸见刘渊才智出众,劝晋武帝司马炎说:“陛下不除刘元海,臣恐并州不得久宁。”刘渊赖王浑等帮助,才幸免干难。   刘渊作了五部帅后,推诚接士,轻财好施,幽、冀名流,纷纷不远千里,前来拜附。晋惠帝继位后,由杨峻辅政,杨峻署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   八王之乱爆发后,成都王司马颖执政镇邺,又署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其时由于中原战乱,并州境内的汉族居民大都流徙江南,在并州胡汉势力的分布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匈奴刘氏贵族见有机可乘,开始策划“兴邦复业”,起兵反晋。刘渊的从祖父刘宣对其族人说:“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斡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不久,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安北将军王浚联合进攻司马颖。司马颖想以匈奴为外援,遂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事。刘渊托称要回并州招募五部匈奴,于是返回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刘渊回到离石后,被诸部匈奴共推为大单于,二旬之间,拥众五万。西晋永兴元年( 304年自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以祭之,立妻呼廷氏为王后。署置百官,以从祖父刘宣为丞相,经师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为太尉,建立汉国。

邓艾偷渡阴平看到一石碑,上面写了什么?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邓艾偷渡阴平看到一石碑,上面写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诸葛亮凭借用兵,位列武庙十哲,神机妙算无人可比,预测之术也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传奇。在诸葛亮生前,曾经谈及蜀汉的防务事宜,其观点独特新奇,当时的蜀汉诸将皆认为蜀汉之防务之重在剑阁,独独诸葛亮认为蜀汉的防务之重,在于剑阁不假,而重中之重则在于阴平,并且在阴平一带留下了一个石碑,上书“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 大有深意的前半句 自从此碑竖立在此以来,多有蜀人揣测丞相之意,希望能够参悟一些天机,延续蜀汉基业。多年以来,猜测之人众多,能够参悟出道理的人却一个都没有,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的哑谜,是故弄玄虚之举,许多人早就把他遗忘,不再提起了。过了许多年以后,刘禅甚至也觉得诸葛亮其实也没那么厉害,他不在了,他刘禅不照样好端端地维持了蜀汉好多年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刘禅将诸葛亮派遣驻守阴平的一千驻兵给撤除了,他认为驻防阴平,简直就是在浪费军费,这样的凶险之地,鸟飞来都困难,又怎么会有人能过来呢。 公元263年,蜀国改年号炎兴元年,这一年,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蜀汉迎来了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面对邓艾和钟会率领的大军,姜维不敢力敌,据守剑阁,利用险峻的地形采取防守姿态。 这一年的年号为“炎兴”,时隔几十年的时间,早没人记起诸葛亮曾经在石碑上刻下的文字,第一句“二火初兴,有人越此”,其实在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应验,“二火初兴”中的“二火”正是一个炎字,“初兴”正是指炎兴元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想起诸葛武侯的这句话,也许蜀汉还不至于过早的灭亡。 炎兴元年元年,曹魏政权举兵攻打蜀汉,但是蜀汉易守难攻,姜维坚守剑阁,一时间也很难有所突破。就在这个时候,魏国将领邓艾,提出带2000精兵,偷渡阴平,直扑成都。这样的战术实在是太过凶险,因为从川外到阴平,几乎就没有道路,一路之上全是险峻,几乎是一条不可能走通的天堑。 钟会得知邓艾有此想法之后,他很支持邓艾,毕竟再凶险,最后死的人也不是他,他怕什么呢,而且这条路极难通过,等到邓艾无功而返的时候,再收拾他不迟,退一步来讲,即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2000人又能做什么呢?还能攻下成都不成?出于这样的考虑,钟会同意了邓艾偷渡阴平,自己带兵攻打剑阁。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邓艾带着两千精兵,经过重重艰难险阻,虽然有人员伤亡,但是大部分人居然真的成功偷渡到了阴平。到达阴平的邓艾看着险峻的地势,感慨道:“如果此处屯兵一千,即便有千军万马,恐怕也难以通过此地啊!” 正在邓艾感慨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再一看落款,居然是诸葛亮亲笔。邓艾与司马懿关系颇深,他自然深知诸葛亮的厉害,看了诸葛亮刻在石碑上的字,他虽然有些担心,但此刻已经偷渡阴平,又岂有返回的道理呢?于是置之不理,继续进兵。 这样一来,正好应验了“有人越此”,也印证了诸葛亮曾经说的话,“蜀汉防务之重,在剑阁更在阴平。”只是蜀汉之人,无人能够认识到而已。 邓艾、钟会在劫难逃 邓艾在绵竹斩杀诸葛瞻,大军一路开到成都城下,本以为一场恶战在所难免的邓艾,却迎来了刘禅的开城投降,这让邓艾喜出望外,进城之后,一时风光无限,邓艾想到自己为了曹魏集团建立了不世之功,又有2000人奇袭阴平的绝世妙招,大喜之下,居然在成都行起了帝王之事,分封了刘禅与各位蜀汉旧臣,在蜀汉地区的人望瞬间提升,也正式代表着蜀汉政权正式灭亡。刘禅又命令姜维投降,姜维虽然心如滴血,却另有打算,打开剑阁,迎了钟会进城。 钟会率领大军攻打蜀汉,却被邓艾奇谋得逞,夺了首功,一时间钟会内心怒火膨胀,却又无可奈何,进城后与姜维把酒言欢,说了心中的憋闷。姜维投降不是真心,而是希望能够策反钟会重新复国,当他听到钟会的心里话时,知道机会来了,立刻对钟会说道:“邓艾居然分封蜀汉群臣,这不是谋逆是什么?”钟会一听,为之一振,开心地拍大腿,随后报告给司马昭,司马昭自然担心邓艾有心谋反,但是对邓艾还是有一定信任,而且刚刚立功,不方便降罪,就没有责难,准备等邓艾返回时再行计较。 钟会看到了司马昭的反应很不甘心,伺机再次责难邓艾。终于,邓艾给司马昭的一封奏章被钟会拦截,于是钟会派人模仿了邓艾的笔迹,修改了内容,多了一些狂妄之言。这一次,司马昭大怒,命令钟会将邓艾押送回来,同时派军队前来成都,原因是怕邓艾不伏法,前来帮助钟会。 “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 钟会也不是傻子,知道司马昭也不信任他,于是派卫瓘去捉了邓艾交给他,派人押送给司马昭。姜维这个时候又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总用,说司马昭不信任你,你回去也是一个死,还不如索性造反算了,坐镇巴蜀之地,自己当皇帝。钟会其实早有此心,于是开始跟属下们商量,但是魏将多半不愿意背井离乡的造反,于是,钟会要造反的消息竟然走漏了出去,最后被胡渊集结本部人马连同卫瓘,杀进成都。一波带走了姜维和钟会。 看到这样的结局,卫瓘害怕邓艾回国之后,肯定会记恨他,以邓艾的功劳,回国之后封侯拜相根本不在话下,自己的小命可不就没了么?想到这里,卫瓘选择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追杀邓艾,了却后患。 至此,邓艾与钟会二人在建立大功之后,因为争功双双死去。再看邓艾与钟会的字,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这可不就是应验了诸葛亮石碑上的话语,“两士争衡,不久自死。” 邓艾直到临死之前,才再次想到了阴平石碑上,诸葛亮留下的16个字真正的含义,只是此刻已经太晚了。